今年双十一大促,紧接着赶上了美国圣诞购物季“黑色星期五”,不过海外版双十一无论是从商家造势和参与度还是消费者的认知度都远远不及后者。也许是借着双十一的东风,国内海淘热仍然在黑色星期五当日掀起了高潮,就在跨境网购平台火热的比拼抢用户中,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小编认为,跨境网购兴盛背后仍有三座大山,第一,不同渠道“窜货”会造成各区域供货方利益不均,最终压力会施加给品牌方,其中利益格局仍存在变数;第二,跨境电商除了要面对海关,还要面对保税区多变的执行政策;第三,海外紧俏商品及快递物流速度也面临着各种考验。下面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
其一,利益格局存变数
比如一个COACH的包,国内一般渠道卖3000元,可是,在某跨境网购平台,其售价不足2000元,消费者自然选择后者,国内渠道商有压力,少不了传导到COACH品牌方。
毕竟,不同渠道“窜货”,海外供货方赚得盆满钵满,跨境网购平台规模扩张不断,但代价是,国内其他渠道的日渐凋零,COACH总部也不得不综合衡量渠道的重新安排,一场新的争斗在所难免。
得罪老牌渠道商?不敢;放弃做大销售额的渠道?不舍;于是,被欲望和格局折磨,就像国内传统企业转做电商那样——难受。
此时,跨境网购平台们不过是品牌商利益博弈的砝码,政治斗争的工具,生杀予夺,品牌商们的权重太大。没有正规授权,它们即便走些灰色路径,也难以形成重大突破,这种制约,在细分领域中,将更加明显。
所以,跨境玩家的资历、资源、人脉,就成了“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稍有不察,万劫不覆,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能适者生存的,必定只会是少数。
其二,关税阴晴不定
8月1日,海关总署发布的56、57号公告,即《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和《关于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正式实施,通过电商交易平台实现跨境交易的企业,都将成为“正规军”。
之前,海关总署也在跨境电商方面连续出台多项具体政策,包括在2013年建立“保税区”;批准上海、广州、深圳等7城市,试点跨境电商进口;并对“保税进口”模式做出明确定义……
但现实中,深圳海关出现腐败案、走私案后,导致整个华南区出入关流程更加繁琐,要求极其严格,货物积压有时甚至超过1周,好在后来逐步回归正常。
若不幸,此事发生在“黑五”旺季,跨境网购平台,货款已付,货品入关被阻,退单激增,玩家中又有几人真的能从容应对?
更何况,除了海关方面,保税区的具体执行政策多变,也让很多跨境网购玩家疲于应付。曾有位从业者告诉小郝子:政策两三个月变一次很正常,比如进口奶粉,一开始可以进保税区,但没有多久,就通知要退货,因为保税区不能卖奶粉了……
此外,税务和质检总局两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未卸下,相关跨境网购的具体政策未出,毕竟保税模式下,征税的具体情况,是多了还是少了,未有公论。商检的监管底线更须进一步探讨。
可怕的是,还有一些“猪一样的队友”,在各种环节上,虚夸自己的交易量,正误导税务机关产生更多误判。未来“税”字当头,盈利目标只能放在更遥远的未来。跨境玩家们恐怕还是得面对那窘境:“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
其三,物流面临各种考验
即便在“黑五”购物潮前,各跨境网购平台都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但物流体验依旧谈不上美好,很多买家发现,支付过去一周了,商品却还没有发货。
毕竟,多数海外卖家还未适应中国消费者的疯狂,或顾及本土消费群体的利益,面对激增的、碎片化的中国订单,其跨境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服务质量都还难以适配。
加上跨境网购物流链条长,流程复杂,事涉境外物流、出关、跨境物流入关、境内物流、快递派送等等环节,多个物流商、服务商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它们各自效率迥异,管理水平良莠不齐,很难做到步调一致,打通整条价值链难度极大。
相比之下,四大国际快递巨头虽有完善的全球网络和超高的配送速度,但运费极为高昂,显然,这是绝大多数跨境网购平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就当下而言,甚至有业内人士说,今年春节想从海外网购一台iPhone6,恐怕等到手,iPhone6S都快出来了,紧俏商品等三月,绝不稀奇。
的确,跨境物流有独特的专业门槛和操作流程规范,要有所成就,绝非一日之功。跨境网购的玩家必须有相关商业资源,加以信息技术、数据分析、快速迭代的运营,才能在这个渐成红海的领域里不被淘汰。
统计显示,近几年,跨境网购年增长超过75%,2013年中国内地“海淘族”规模已达到1800万人。预计到2018年,中国的“海淘族”人数将达到3560万人,相关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
毫无疑问,又一个时代开启了。如同《指环王》里的那枚魔戒,人人都想戴上它,人人都想站在时代的潮头浪尖,却又有太多时代的弄潮儿被时代所吞噬……英雄 豪杰们在顺势而为前,还是得看看面前的三座大山,预估下自己,莫要“欲成先锋,却成先烈”,毕竟,上位者,有能者居之。